鉅大LARGE | 點擊量:1429次 | 2018年11月26日
處理電池后的廢水還能用來澆花 他是怎么做到的?
在長興縣和平鎮天能集團循環經濟產業園里,廢舊鉛蓄電池在特制的地面上堆積成一座小山,它們被上下揮動的巨型機械抓斗轉移到粉碎機,進行破碎分選。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,塑料、金屬、廢酸從特定的出口流出,一塊塊廢舊電池在這套國內最先進的廢舊鉛蓄電池回收設備中“脫胎換骨”“涅槃重生”。
如果將這么多廢舊鉛蓄電池隨意丟棄,或被扔進不正規的鉛蓄電池回收工廠,結果會怎樣?天能集團技術帶頭人、廢舊鉛蓄電池回收項目負責人婁可柏的回答讓記者倒吸一口涼氣。“廢舊鉛蓄電池是環境污染的‘定時炸彈’,廢舊鉛蓄電池處理不當,電池里的鉛和廢酸就會流入土地,造成土壤污染,處理時產生的二氧化硫會造成大氣污染,如此大量的廢電池給人們帶來的健康隱患難以估量。”
婁可柏從事化工行業20余年,走遍全國各地,見到過各種各樣不環保、不安全的回收方式。“我當時就下定決心,要做好廢舊鉛蓄電池的綠色回收,改變鉛蓄電池行業談‘鉛’色變的窘境。”
探求綠色發展之路并非坦途,巨資投入、技術障礙是通往廢舊鉛蓄電池綠色處理之路上的兩座大山。2009年,天能集團斥巨資從意大利引進先進設備,婁可柏隨即帶領團隊進行設備調試,并進行技術革新。2012年,天能廢舊鉛蓄電池回收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產。
成果初顯,令人振奮。但很快,婁可柏發現了循環利用的新問題。“意大利設備是根據國外情況設計的,不完全符合中國國情。”原來,國內鉛蓄電池使用周期比國外長,回收來的舊電池內部鉛膏外層已經被致密物質包裹,國外設備的設計并沒有將致密物質的脫離考慮進去,無法實現充分反應,降低了回收利用效率。
“必須想辦法解決。”新一輪的研究就此展開,如何粉碎致密層,如何完善脫硫環節,攻關時的十三種脫硫方案至今仍深深印在婁可柏的腦海中。經過試管儀器里無數次化學反應,電腦中無數次數據分析,新方案終于成型。2016年,總投資3億元的二期工程設備正式投入使用。據了解,通過幾年的改造提升,與一期工程設備相比,新設備的脫硫過程從120分鐘縮短到50分鐘,脫硫率從93%提升到99%。“二期工程可以實現99%的金屬和塑料回收率、100%的廢酸提純和廢水處理重復再利用,處理后的水質達國家二類水質標準,可以用來養魚和澆花。”看著眼前這臺引以為傲的龐然大物,婁可柏自信地說,“鉛蓄電池綠色回收不再是夢。”
“資源有限,循環無限,守望綠色發展之路,不改初心。”仰望星空,腳踏大地,婁可柏心里的責任沉甸甸。如今,廢舊鉛蓄電池回收的三期工程正在醞釀,產業園里一塊空地上,新車間即將拔地而起,婁可柏將在這里繼續探索,為新時代的綠色發展目標奮斗踐行。
上一篇:新能源汽車電池 回收易處理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