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大LARGE | 點擊量:292次 | 2024年01月22日
電池技術仍需深入研究
在所有電動化、智能網聯、自動駕駛等宏偉藍圖的最底層,都必須要依賴一項基礎關鍵技術的突破,那就是動力電池。皮之不復,毛將焉存,所有預期目標能否實現,取決于電池技術的進步速度和突破節點。
自從鋰離子電池10年前開始應用于電動汽車,能量密度、成本等指標的快速改善,大大解決了之前鉛酸和鎳氫電池低續航里程等缺陷,給電動化的發展可能性重新燃起了希望。但從目前來看,短期電池技術水平和發展能力,想要完全支撐此次電動化戰役的目標還任重而道遠。
特斯拉的閃亮登場,通過全新客戶體驗展現了電動汽車未來的潛力,但從最根本的技術來講,除了電池管理系統技術的進步,電池技術依然依賴改良的圓柱技術。超級電池工廠的一再延期,也可以從側面看出,即使成熟的工藝技術實現也依然存在很多課題。
短期內鋰電池技術的進步,更多還是依靠改變正極材料的配比,和負極材料的創新來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,但也要解決由此產生的安全性和循環壽命等根本性課題。那些聽著讓人激動人心的石墨烯電池、固態電池產業化可能還需要較長的時間,包括性能、成本和生產工藝等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。
縱觀鋰離子電池歷史,1990年作為發明者的索尼,鋰電池行業曾經的霸主,卻在在2016年將鋰電池業務黯然出售。在充分競爭的消費類電池市場,眾多的中國電池企業中,并沒有像手機一樣出現華為級的全球龍頭企業。而在火熱的新能源汽車市場,卻在短時間內大量出現了成功轉型動力電池的企業。電池技術是否能像電動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一樣,在動力電池領域迅速實現技術創新的換道超車,需要更冷靜地思索。
充電溫度:0~45℃
-放電溫度:-40~+55℃
-40℃最大放電倍率:1C
-40℃ 0.5放電容量保持率≥70%
我們需要思考的是,我們政策如何能促進通過市場機制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突破?在付出的巨大補貼消退后,企業是否能從襁褓中走下來,實現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高,足以成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繼續前進的澎湃動力?
能量密度單一指標的提高和單純單位成本的下降,并不能意味著電池技術瓶頸的徹底突破,未來的電動汽車市場也將會是不同細分市場、多種能量密度、多種技術路線產品的差異化競爭。
對電池企業來講,可能還要繼續寒窗苦讀,十年磨一劍,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與積累,為電動未來時代奠定堅實安全的能源基石。
上一篇:電池、新能源車產量過剩存在風險
下一篇:國內錳酸鋰市場的分析?